“这个手艺只有天台才有★,现在四十岁以下的已经没有人会这个手艺了,不能就这么失传了,我们希望以传帮带的形式把它传承下去★。★”汤智欧说★。
袁相华决心继承父辈衣钵时,父亲就告诉他★,要学就学“一根藤★”工艺★。“他告诉我,你要是学会了★“一根藤★”★,其他木匠活都不是问题★。”袁相华回忆说。
★“所以,不是一般木匠能做到的,他除了要求扎实的(木工)基本功之外,还要求有绘画方面的艺术天赋和一定的创造力。”汤智欧说★。
袁相华的工作台上是将要成型的一副木屏风,上面图案首尾相连自成一体,复杂而又精巧。
已经67岁的老艺人汤智欧评价说,榫卯结构千变万化,无穷无尽,背后是高超的木工技艺支撑★,同时还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但几个人心里始终没有放下“一根藤”。2010年,天台山和合人间文化园成立,着手收藏一根藤精品,并设立“一根藤艺术馆★”★。2013年,馆长沈中明邀请几位老艺人出山★,后者欣然应允★。
所谓榫卯结构★,正是古代中国建筑、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一种主要结构方式★,它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。凸出部分叫榫,凹进部分叫卯。
因为一根藤是由数百甚至上千小木条拼接而成,每一个榫卯结构都必须高度精密★。★“只要有一个(榫卯)出现误差,哪怕1毫米,都不行。★”袁相华说★。
这就是流行江南的“一根藤”,又称“和合藤”★、“万年藤★”,俗称“天台软条”★。它由许多小木条,通过榫卯拼接、回环穿插,盘曲成首尾相连的吉祥图案,其造型酷似生生不息、连绵不断的山间野藤★,★“一根藤★”正由此而得名。
年轻时代★,像汤智欧、袁相华这样的一根藤艺人还能依靠这一手艺生活★。★“那时候,大部分人都是请人到家里打家具,有的大户人家讲究,壁挂★、屏风这样的家具,还有木门窗的建筑构件都用一根藤。”汤智欧说★。
更关键的是要能耐得住寂寞,“一根藤”从最开始的画图、选材到制作加工★,动辄数月★。袁相华说,他独立完成的第一件★“一根藤★”作品是一套八仙桌★、太师椅和条案的组合家具,花费了整整半年时间。
除了榫卯结构的变化多端★,“一根藤”还需要经过打样★、取材★、落墨等26道工序,方能成品★。
作为独具天台特色的传统技艺★,“一根藤★”有广泛的实用性、装饰性★,在祠堂庙宇的堂门★、木扇窗、佛龛,大户人家的木门窗、雀替★、屏风,木床的水口、前檐等都有应用。
但后来,随着现代组合家具的兴起,费时费力成本又高的★“一根藤”日渐式微★,木匠们纷纷转行。
袁相华做了好多年家具★,汤智欧则以木雕为生,汤智欧的徒弟褚定江辗转进入了深圳一家外资家具公司★。
尤其是它精美的制作和艺术价值,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,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★,“一根藤”仍然是很多大户人家装点门面、置办家具的首选★。
钢丝锯是特制的,成弓形,方便操作。“一般的锯不行★,只有这种锯才能在锯木时保持一定的弧度。”他说。
18岁学习木艺的袁相华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★,他父亲就干了一辈子木工,主要侧重于雕刻★。
他说★,制作★“一根藤” 非常讲究★。 “一根藤”制作又称★“软藤拷条”,它的核心技艺,就是多样化的榫卯结构。有夹角榫★、半夹角榫、方夹角榫、平肩榫等近20余种★,堪称中国榫卯结构之大全。
他们希望能够重新复兴这一传统工艺。目前,文化园中有两个35岁上下的年轻人在学习“一根藤”技艺★。
(记者 李绍飞 冯思谣)在一个上百平方米的平房里,拉锯声、锤子声、手动刨子声此起彼伏,宛如一首节奏欢快的交响曲。
但是★,随着现代社会机器化作业以及板材家具的流行,这项传统木工技艺日渐式微,面临失传的危险。老艺人汤智欧告诉记者★,目前,有能力制作一根藤的木工屈指可数★,而且老化严重★,基本都是50岁以上的人。
这里是天台山和合人间文化园的工作车间,51岁的木匠袁相华正在用钢丝锯锯木★,木块很短,只有二三厘米★,弯成了圆角型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0 四川尊龙人生就是博中国区,尊龙凯时人生就搏,尊龙凯时·(中国区)人生就是搏!木业新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蜀ICP备2000087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