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雕细琢二十年老技艺续写新故事
2025-01-23

  汪功明在日常雕刻中融入了很多传统文化元素。他的作品木雕仿铜壁画《陆逊藏兵》获得了宜都市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,浮雕梁柱《一团和气》在宜昌市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★。

  木雕厂堆满各类木材和工具,44岁的汪功明正沉浸在木雕世界★,看似不起眼的木头树根,经过他的巧手雕琢,便能化腐朽为神奇★。

  “做木雕从选材开始,木材要无裂缝、无结子、光滑平整无残缺,还要根据作品选择木头的材质和软硬度……★”看着木雕,汪功明十分投入地讲解★。

  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成名之后,汪功明从不吝啬与他人交流探讨雕刻技艺。为传承木雕技艺,2011年汪功明开办了工厂。办厂至今,每年都有来自省内外各地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,现已带徒传艺21人★,培训雕刻技工13人,木工技工8人,所有学徒全部就业★,其中13人选择了自主创业办厂开店。

  ★“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根,木雕这项非遗技艺需要用大众化的方式被大家了解熟识。★”看着自己的作品,汪功明神色自豪。

  “长期以来,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创新★。近几年★,木雕产品已经在向时尚性转变。”谈起木雕创新,汪功明脸上露出笑意★:“我想做那种‘会动’的木雕玩具,还有可以穿戴到身上的大型‘动漫’零部件。”

  走进汪功明的工作室★,一排排雕刻工具摆放有序。除了各种形态的刀★、锯、凿、剪、锤等★,还有不少自制工具。

  功明木雕厂室外的一片空地上,一个小伙子正在雕刻一扇仿古木门的浮雕,他介绍道:★“师父教我在保留乌木原有自然形态的基础上★,雕刻五福临门图以及配套的祥云形态和花草配饰,估计得要20多天才能完工。★”

  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★,汪功明从一个普通木匠成长为省级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。他以智慧之★“笔★”,赋予木★、根新的活力,塑造其最美的形态。

  2000年初,手艺初成后,汪师傅背上工具★,毅然踏上了南下的火车,开始了独自历练的新征程★。作为宜都本土杨氏木雕的第四代传承人,在了解全国各大传统木雕流派的精湛技艺后,汪功明继承宜都本土杨氏木雕的风格,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,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功明木雕技艺★。

  汪功明希望建一个专业化的工作室,让喜欢木雕的人加入工作室★,自己动手做木雕作品★,宣传非遗技巧,弘扬传统文化★。

  指导徒弟工作的汪功明感慨万分★:“以前木雕产品都是我们一刀一凿刻出来的,随着时代的发展,现在门窗和家具都已经全机械化生产了。但我希望能有年轻一代接班,把传统的手工木雕文化传承下去,发扬光大。★”

  ★“我的父亲是一位木匠★,从事木工50余年★,我从小耳濡目染★,对木匠手艺感兴趣★,成年后跟着父亲走南闯北,四处学习吸收木雕技艺。”回忆起青年时期★,汪师傅脸上浮现出坚毅神色。

  方寸之间,雕刻乾坤★,他用刀锋传承着文化,用“老艺术”讲述着“新故事”,不仅让非遗传统技艺得以延续,更让非遗传统技艺成为传递情感★、丰富精神世界的文化符号。

  冬日暖阳斜洒下来★,木雕美轮美奂。12月18日,走进湖北省宜都市高坝洲镇功明木雕厂★,清脆的手工雕刻声和嗡嗡的机雕声不绝于耳★,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木雕映入眼帘。